部分文字協力/《Shopping Design 2014年10月號》專訪內容,作者楊偉成
2014年,掌生穀粒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了「飯粒厚」台灣米食力展,邀請各位回到每日飲食的基礎──「白米飯」來思考,身為主要糧食的米,日積月累下來乘載的不只是提供溫飽的農作物,而是我們與環境共處所反映的生命哲學。
米食消費的統計真相
在盛產稻米的台灣,米食文化持續改變著。據農糧署統計數字顯示,1971年,一人每年消耗白米130多公斤;1992年,砍半至62公斤;2012年,已經跌至不到46公斤了。一個二十年下來,就減少約 25% 的食米量。
如果以一碗飯為75公克來換算,那麼台灣人一天下來只吃大約一碗半的白飯。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中敬陪末座,連中國與南韓的一半都不到。
飲食的選擇多樣化了本是好事,不過掌生穀粒吃了這麼多年台灣出產、風味各異的優質噴香米飯,捨不得這些好吃優質的米飯被埋沒,所以把讓更多人深入體會米飯滋味的任務扛起,向大家介紹,米食文化的迷人與美好。
台日米飯的國民外交
台灣農業技術遠在國際水準之上,卻並沒有被自己珍惜、或是讓它成為我們的驕傲。那麼日本呢?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在亞洲的代表國家首推日本,同樣以米食作為主食的日本,發展出了相當精緻且細膩的米食文化,古諺云:吃的飽後才知吃得巧,懂得吃穿之後展現出來的生活品味就是國家的軟實力。
於是一場英雄惜英雄的米食盛會在策展團隊掌生穀粒的心中醞釀,我們邀請北海道東川米來訪、推出花蓮玉里東豐米接待,在粳米產區的國境之南,透過盲食測驗與風土講座,為大家帶來精彩的台日米飯外交盛會。
北海道東川町×花蓮縣玉里鎮
產自新瀉縣的越光米是最廣為人知的日本米種,就如同我們聊到台灣米時,台東池上鄉必然是能取得最多共識的地名。但兩地好吃的米何其多,許多農民總是被忽視,也許是不懂行銷、可能沒報名什麼競賽、亦或總有光芒更耀眼的同行吸引眾人目光。北海道的東川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東川町是位於北海道中央的內陸盆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甚至會定期舉辦寫真甲子園競賽,邀集全國各地的高中生前來拍照,因而有「寫真之町」的美名。其東部是大雪山山脈主峰旭岳,高低起伏的地勢相當適合農業發展,町內的稻田眾多,四季分明的氣候加上清澈的高山水質都是此地能生產飽滿又香甜的稻米的原因。也因為這樣過人的自然條件,吸引許多藝術創作者陸續進駐,為東川町的街區增添不少有趣的小店與工作室,此地的木作產業也很興盛,這裡也是國內小有知名度的家具產地。
對比地形、氣候與水質,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玉里和北海道東川其實有許多類似之處。玉里鎮位於花東縱谷平原之上,依傍著連綿起伏的中央山脈,加上少有污染的秀姑巒溪灌溉,米種也相當多元,讓這裡始終都是台灣重要的稻米產地。但因早年缺乏完整的行銷概念,玉里米時常被台灣各地鄉鎮收購,淪為代工角色。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產地來源有越來越多的探究及思量,玉里出好米的概念才逐漸為人所知。
縱觀北海道東川與花蓮玉里兩地,優秀的自然環境固然是成就農業發展的最大主因,但後天的人為努力卻不可小覷。日本農業組織管理分層綿密,對於地域活化及栽種方法的改良與時俱進,永續化經營是農民間的共識;台灣在這方面雖然不及日本,但隨著回鄉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想法和行動力的個體戶呈現漸長的態勢。如今,許多飲食品牌及餐廳業者也會直接走入產地,第一線接觸在地小農,找出更多理想中的台灣農作物。
讀者如果有機會前往花蓮或北海道一遊,不妨到這兩處優質的稻米產地一探究竟,除了觀賞山水美景、認識當地農產外,更能向認真耕種的農人們表達敬意!
更多飯粒厚系列文章:
Kann bachelorarbeit schreiben lassen nightfly nur zustimmen 30 ects-punkte sind mit guten noten schaffbar, vielleicht mit sehr viel anstrengung 40, aber 57 halte ich für so gut w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