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滋養眾多文明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誕生

地中海飲食裡面果乾佔了很大的一部份,而這可以追溯至西元前一千年的時期,此區域的前身:俗稱肥沃月灣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

美索布達米亞平原肥沃的土壤與灌溉條件,孕育了許多文明以及豐富的農作。烈日充足的照耀之下,成熟的果實從樹上或藤蔓上掉落,經過日光自然曝曬風乾成果乾,當地的人在採集新鮮野果時發現風乾的果乾,並且發現果乾能提供高濃度的甜份,在採集工作中適量補給體力,這便是果乾誕生的開端。

 

果乾,幫你把最好的通通留住了

一物全食,吃得到果皮的纖維

果皮是水果中膳食纖維最多的部份,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吃新鮮水果的時候,基於衛生考量或是追求口感,我們習慣將這層富含纖維的果皮削掉。果乾由鮮果直接脫水而成,果皮也跟著果實一起脫水風乾,不用自己經手繁瑣的削皮去核,就能達到「一物全食」的目的。

消化敏弱,也能溫和吸收營養

新鮮水果含有大量的蛋白酶及單寧類,這類抗氧化作用強的物質,對消化不良的人來說,較容易破壞消化道黏膜。水果在製成果乾後,會降低這類物質的活性,變得溫和許多。對消化系統較敏感的人,能夠透過果乾來攝取這些營養。

天然果乾,取代人工精製糖

水果乾燥的過程中隨著水分收乾,糖分也被濃縮保存下來,成為取代人工精緻糖的自然甜味。像是早餐優格放入一小搓的葡萄乾、不喜歡喝白開水的人也能泡一壺果乾水藉此補充水分、下午辦公零嘴換成芭樂乾、晚餐吃清爽沙拉時也能放一點芒果乾或鳳梨乾,果乾能夠應用在許多需要「甜」的生活飲食運用上。

 

怎麼選好果乾?跟製程有很大的關係

果乾要如何留住營養成分,還是得建立在「自然、天然」的原則之上,所以果乾的製作方式是否能與這個原則契合,就成了風味之外果乾間的最大差異。目前市面上的果乾大約分成四種製作方法:

醃製

醃製方法其實就是蜜餞。以糖漬處理,利用滲透壓降低水活性,延長果實的保存期限。但在過程中,大量地添加過多的糖分和鹽分,因此也須小心熱量的攝取。

油炸

以油脂為介質,食品中水分汽化溫度降低,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脫水。油炸式的果乾吃起來酥脆有口感,但畢竟是以油作為介質,脂肪含量與熱量就會相對高。

冷凍乾燥

使用冷凍技術讓水果快速乾燥,也無需加入其他添加物,就能保有果乾原有外形色澤。但因為技術成本高,價格也會較高;且一旦冷凍果乾暴露至空氣中,與水氣接觸後則容易受潮而影響口感。

低溫乾燥

這是在所有製成方式中最靠近天然的一種。不另外添加糖或鹽,以低溫烘乾的方式,緩緩地把水果的水分收乾,果實本身鮮甜也慢慢濃縮,除了能夠吃到果實本身的甜味,也能品嚐到其他的原始滋味(可能是酸味,也有可能是一點鹹味,但這就是最天然的呈現)爽口也較無負擔,是在選購果乾時最推薦的挑選方式之一。

在當代的社會裡繼續成為你的好夥伴

在西元一千多年以前,果乾在豐饒的肥沃月彎誕生,成為了平民夾在麵包粗糧裡面的佐點心,也能在貴族宴會裡面擺置各式的果乾,佐以蜂蜜或是美酒成為高級的盛宴代表之一。

果乾一路發展成了地中海飲食的特色指標,擴及到了不同地區又變化出不同的果乾喜好與特色,像芭樂乾、芒果乾、龍眼乾等等都是台灣的特色果乾。這一項人類吃了幾千年的食品,不只代表了一段延續不斷、浪漫的文明接力,更展現了果乾可以對我們生活飲食產生什麼樣的漣漪,在現代生活也一樣。

果乾在西元一千多年前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誕生,也會繼續在你我生活的當代社會裡面,陪伴我們,在沒時間的時候、在想吃天然零嘴的時候、在想吃到真實的「甜」的時候。

Author

金牛座,生下來就註定和「吃」一輩子糾纏; 高雄人,大港般豪邁海派,喝酒是最揪得動我的王牌; 九零後,瞭解世界太難,所以來好好面對每天都必須的「吃」,我覺得最直接也最簡單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