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地,生產者常常開玩笑說,我們台北人都是撿他們嫌棄的二級品來吃。這邊二級品不是指真有任何瑕疵或食安疑慮,只是在生產者最刁鑽的嘴巴裡面,青菜不是新鮮現採,就是不夠頂級;魚如果沒有養到超大隻,那怎麼敢拿出來給鄰居笑。
不過今天要介紹的這支米,是被當地人自己吃到需要搶購地步的好貨色。要知道,米在台灣的產量是「年年有餘」,要把當期稻作賣光光、還賣到讓人期待下一次的收割期,這支米背後的美濃農會有點不簡單。
-1024x683.jpg)
- 由高雄改良場在地培育的米種,是屬於南台灣的米
- 產自美濃平原,由高屏溪中上游荖濃溪支流邊以及美濃溪沖積而成;荖濃溪深入玉山山脈以及中央山脈,礦物質豐富程度可不一般
- 承繼母親高雄 145 的甜,父親台農 84 的香,讓人一入口就驚艷
- 2018 年稻米達人冠軍賽,拿下有機組、白米組的雙料冠軍
家教甚嚴的單一米種,連割稻機也不可以跟其他米種混用
2010年,高雄農改場培育出了全新的稻米品種:高雄147,它是高雄145的不易脫粒改良版,也是第一支適合南部氣候種植的香米品種。2012年,美濃農會正式取得高雄農改場授權,以高雄147號單一米種為「美濃米」品牌。
「單一米種」,四個字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如果想在包裝上如此標示,依《糧食管理法》規定,抽檢時「10顆米裡頭不得混雜2顆以上的其他品種」,否則就會面臨罰款下架的裁罰。因此從育苗到割稻,美濃農會都要求高雄147都必須有自己專用的農地和機具。就好像是有專車接送的大戶人家孩子,想跟隔壁小孩玩在一起?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這麼麻煩的事,農民一開始當然不大情願。但高雄 147 卻逐漸擄獲當地人的胃,有別於市面上其他的芋香米品種,高雄 147 的芋香淡悠清雅,藏在剛入飯桌時的嗅覺感受裡,吃的時候卻只有Q彈的口感,米粒偏大、黏度適中,而且放涼之後的口感,也不輸給熱飯。
除此之外,美濃的高雄 147 也在各種比賽和市場上闖出好成績。光是在 2018 年的稻米達人冠軍賽,就一口氣拿下有機組、白米組的雙料冠軍。如今不要說是專屬割稻機了,連快篩藥檢、產銷履歷製作、專場烘乾,各種麻煩手續,都成為美濃稻農們習慣的基本出手水準。

種出一支,讓自己也期待的米,也讓所有吃到的人都開心的米,是生產者們願意投入心力的重要動機。「如果今天只是要種打碎給豬吃的飼料米,還需要這麼費力在乎農藥殘留的問題嗎?」據環資中心記者廖靜蕙報導,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曾說,自己有一次在新米上市前去理髮,卻被老闆娘抱怨:「最近高雄147缺貨,只好吃公糧米,可是好難吃!根本提不起胃口!」寧願拿這批舊米去換量少一些的高雄147。農會總幹事的產地日常,真的是連剪髮時也不能拋開賣米的事啊!

讓水稻輪作來涵養農地水源,才有豐富好吃的農村風景
除了確保產品品質,美濃農會也肩負起了關注農地生態平衡的責任。其實相較於水稻,美濃的白玉蘿蔔、紅豆、敏豆、水蓮、橙蜜香番茄等經濟作物似乎更為人所知,也在經濟產值上更具有國際競爭力。但美濃農會的幹部們認為,如果沒有水稻田來輪作養地、涵養水源,那麼其他經濟作物也不可能長得好。
美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秋冬裡反而有各種作物蓬勃生長,有種春天般的舒適和生機。這也是在二期稻作收割之後,田地裡才有的豐富風景。

長期在美濃採訪兼務農的農業記者李慧宜,曾經描寫過當週末到來、在外地工作的地方美濃兒女們紛紛回家,這也是生產者家裡最熱鬧的時候。
農民鍾劉瑞枝說:「喔!真的,不騙你們大家,自從我們領高雄147的白米以後,女兒們都更常回家了,那些孫子孫女們,以前有些很挑食的,現在都愛上了高雄147,因為這種米,軟Q適中、芋頭香氣濃郁,容易讓人食慾大開,就算只有醬油或荷包蛋,孩子們一樣吃得津津有味。」
(引用自「全國首創米存摺 農友乾穀換白米 搶手高雄147爽爽領」,上下游記者李慧宜,2017/07/04)
世間美好的農作品應如是,有人努力育種、有人認真插秧割稻、也有人把關品管、守護生態。所以啊,吃的人幸福、種的人也幸福。

加入米食訂閱計劃,吃遍美濃還有台灣各地的自信之米。
方案簡介(每月月初自動扣款、每月21號出貨):
- 每個月3公斤(每月輪調兩種不同米款,超取宅配皆可。)
- 每個月2公斤(每月輪調兩種不同米款,超取宅配皆可。)
- 每個月1公斤(訂閱時可直接指定米款,無法自動輪調不同米款,超取宅配皆可。)
更多「米食訂閱計劃:讓新鮮好吃的台灣米直接送進你家廚房」訂閱詳情,歡迎點擊下圖到嘖嘖募資平台上了解更多。
本文參考資料如下,感謝以下媒體記者的優質報導:
- 建立品牌創造經濟優勢 美濃以稻米作農村發展基礎,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2017年6月21日
- 讓好吃成為日常選擇 美濃農會種出高雄147品格,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2017年6月21日
- 全國首創米存摺 農友乾穀換白米 搶手高雄147爽爽領,上下游記者李慧宜報導,2017年7月4日
- 一年之際,我們的島第693集,李慧宜採訪報導,2013年2月4日
延伸閱讀: